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推荐]家乡丹溪

  • su69
楼主回复
  • 阅读:43212
  • 回复:3
  • 发表于:2010/9/11 11:47:05
  • 来自:江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寻乌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丹溪是个美丽的乡镇它有:钟、何、赖三大姓其它小姓林刘朱黎等。地处于寻乌的最南端,与粤东平远、兴宁两县接囊,辖区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全乡有10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98个村民小组,大约有15000多人,它有天然的大、中、小型的水力发电资源,现建有水电站20多座,大体气候温暖湿润,昼夜温差偏大,特产有脐橙、桔子、茶叶、高山油、水柿、无污染水产等,还有相当丰富的金、钨、煤、大理石、稀土、瓷土等矿产资源,交通便利。 
照片描述:高山环绕的家乡, 旧时的丹溪人以耕田为主业,年耕两季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传统农具有犁耙、辘轴、脚头、铁扎、禾镰、荡耙、木制龙骨水车等。妇女平时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鲁萁,丹溪女的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二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旧时,园中种苎,妇女用其织为夏布,名曰家机布。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旧时服饰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清至民国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旧时的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客家传统木履,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 
       丹溪旧时民居是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和“三堂大屋”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  解放前,嫁娶分为“大行嫁”、“童养媳”、“等郎妹”、“二婚亲”。大行嫁,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程序有定亲、纳彩、迎亲、拜堂闹洞房、做三朝等礼节。迎亲之日,女子穿旗袍、戴凤冠、乘花轿,出嫁时,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开路,谓拖青,男家鼓乐迎亲,花轿到男家后,新郎要踢轿门扶新娘入屋拜堂成亲,旧时小户人家生有男孩后,就向近外姓人捡(收)一女孩,俗谓“细心舅”。待成年后于除夕晚成亲,称圆房,此为童养媳。等郎妹即旧时有些贫苦人家当时自己没有儿子,先买个女孩来抚养,等自己生有男孩后,即配为偶,长大后即行婚配。有的媳妇长到十八岁,“小丈夫”才几岁,故有“十八娇妻三岁郎”的说法。二婚亲即妇女再嫁,旧时多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婚事新办,大兴文明之风,有集体婚礼、男到女家、旅行结婚、开茶话会等形式,婚礼简朴而热烈。  饮食习惯一日三餐,米饭为主。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曾瓦中,供一天吃。现在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丹溪人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始终保留了客家人的应有的客家传统。现在的丹溪到处都高楼大厦,果树满山,矿产也已被政府招商引资计划开采。有好多外资老板和游客们特意游览具有丹溪文化意义的“丹溪塔”和具有特色意义客家民居“围龙屋”“三堂大屋”还有天然景点如有小高原之称的乱罗壮、群菜塘、大河背、指灵山。更有吸引人的客家名吃有:天然种植的青菜、野菜、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局鸡、白斩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水鲜、仙人板、黄板、煎板子、米橙、烙嗨子、鐵鎖淶等。
  
  • 飞帆
  • 发表于:2010/9/22 17:42:11
  • 来自:广东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过去有俗语"岑峰丹竹楼,有天茅日头",意指深山密林,很山的地方,现在发展不错了吧?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