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

  • 客家人亮亮
楼主回复
  • 阅读:38286
  • 回复:0
  • 发表于:2014/1/24 23:06:31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寻乌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客家的祖先,多居于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也就是中原旧地。客家人大约形成于宋、元之际。
 
客家文化是移民的产物。客家人不过是移民中文化及聚落保存最为完整、持久的一部分。由两晋之际开始的中原士民向南方大迁徙的历史,就是中原文化向南方传播扩散的历史。客家先民承载着中原文化,一路迁徙,一路传播发达的中原文化,同时也创造了客家民系,创造了客家文化。
 
中原文化构成了客家文化的主体,但也深深刻上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印记。客家先民在自北向南的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的过程中,一面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旧有文化,一面努力适应南方新环境,创造新鲜经验和新文化,形成了一个有自身文化特征的新兴民系。
 
宗根意识极强的客家文化
 
宗根意识本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特点之一,但在客家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这可能与客家人自身的经历有关。客家人敬祖念宗,重视谱牒,寻根和家族意识极强。客家人宗族诗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吾乡。旦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这种观念和意识在客家先民中世代相传,在今日客家人意识中,仍非常明显。
 
客家对于其先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的那一段历史,是引以为荣、念念不忘的。他们的堂号,年年除夕按时贴出的堂联,以及他们续族谱的热情,无不集中反映了这种“以郡望自矜”的优越感。客家人极其重视堂号、堂联。即以春节习俗为例:每年除夕,他们都要将书有堂号的大红灯笼悬于门首,把堂联贴到大门框上,隆重其事,年复一年,代代相传。
 
客家人还有自己的总家庙。“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闽西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
 
东晋南渡士族保持着士族间必须讲洛阳话(中原官话)的习惯,后来“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成为许多客家人的信条。作为移民,“宁卖祖宗田”实属不得已,而祖宗的语言、“乡音”即使在异乡他国也是不能丢掉的。“现在客家地区婚姻习俗中,仍以男女双方能否保持或学会客家话,作为能否巩固爱情、百年偕老的标志,如忘却客家话,往往会引起婚变。这就加强了客家话的稳定性。正由于这一习俗,使客家人的后裔,顽强保留客家话而世代相传,越是侨居海外,就越被强化,即使十代八代前高祖就迁离客家地区,到了海外或国内非客家地区,其后裔亦可操客家话。”(李逢蕊:《客家人界定初论》)
 
客家文化封建礼教淡漠的一面
 
据地方志文献记载,直到明代后期,在客家地区的惠州和梅州一带,或者“男女饮酒混坐,醉则歌唱”,或者“饮酒则男妇同席,醉或歌唱,互相答和”。这与其他地区森严的“男女之大防”,可谓天壤之别。再如,在中国传统的家族祭祀过程中,家族内的女性是绝对不能参加的,甚至连祭品也不能经过女性之手。然而,在客家地区,直到清代,女性依然可以参加家族内的一切祭祀活动。
 
此外,客家妇女的“天足”也非常引人注目。客家妇女不事化妆,也不缠足,且以“天足”而自豪。正如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所说:客家妇女,表面上劳苦极了,然其内在的精神,确比外间妇女尊贵得多,幸福得多;她们从没有涂脂画眉缠足束胸以取悦男子。在人口千万以上的汉族诸民系中,唯一没有染上缠足陋习的,就是客家了。清代在梅州传教的一位传教士赞叹道:“西人束腰,华人缠足,唯(梅)州人无此弊,于世界女人最无憾矣。”
 
客家不缠足,大约有两个因素:其一,南唐缠足风起时,客家先民正在从事第二次大迁徙,已经脱离江淮中心地区,因而未受时尚影响;而后他们大部分定居于赣、闽、粤交界三角地带的山区,“山高皇帝远”,缠足之风即使吹来,也不会有内地那种“趋之若鹜”的社会效应。其二,客家先民驻足之后,马上面临生产自救、建设家园的第一等大事。封建社会正常情况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无法应付这等大事,男男***都必须手足并用,客观上就不允许“半边天”缠足蜗居。(《人的迁移与传播》,赵建国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  原文地址:http://www.northnews.cn/2013/0109/1022387.shtml
客家人了不起!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