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影人撰文批评陈小波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寻乌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影人撰文批评陈小波,洋洋洒洒数千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清晰,阅后颇感在理。观其实,然是两种摄影理念之碰撞。评论评论,对摄影人的认知、对摄影理论的发展亦可带来些许好处。


观点之一:什么可拍,什么不要拍。


陈小波:“那些有历史痕迹的照片,那些除去新闻的元素还能留下的照片,那些解读某一段历史特殊的照片。摄影家应该多拍,并应将其作为终身的事业而奋斗;而‘恶俗’的、影像泛滥的、没有价值的照片就‘不要再拍了!’”
(参见沈坷:《陈小波告诉你照片的价值是什么》浙江摄影网,图文天下。娌娌:《陈小波:这些照片不要再拍了!》快拍论坛。以下简称娌文。)
影人:“作为摄影家,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有利条件、兴趣和修养确定发展方向,而不是只能仅仅选择记录摄影。
“在新传播环境下影像的多元性是一种趋势。这是因为:首先,是摄影美学的本身要求。美存在于大自然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摄影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摄影者本人、拍摄对象(也是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受众对象,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摄影美学的认同存在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如中国和欧美的受众对象审美情趣的不同拍摄对象差别就很大。林语堂曾说过:‘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西人知人体曲线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线之美;中国人知自然曲线之美,而不知人体曲线之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步实现,国人的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改变,拍摄对象大到宇宙苍穹、小到昆虫蚂蚁都有受众对象的拥鼎。由此可见,影像的多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其次,是科技发展的使然。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进步,有了宣纸的发明,才有中国画得长足进步,有了油脂颜料的发明,达芬奇才能留下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照相机的发明更是如此,它与科技的发展结合更紧。科技的进步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手段和空间。
“再次,是摄影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改革开放后,清新的空气吹到了摄影界,摄影家们也进行了反思。80年代的摄影群体现象就是一例。‘这些追求各异、成员身份不同的群体,构成了丰富多元的摄影社群景观。这表明,追求创作自由的努力已经是全国性现象。’前面提到的九十年代摄影家们的观念摄影、主题先行,更是摄影家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冲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为什么摄影,摄影家们不需要说教。为自己、为家人、为群体、为国家,行吗?国画大师齐白石,一生少有大的题材,但当一只只活蹦乱跳的虾跃然纸上时,照样奠定他的大师级地位。”
(参见影人:《大趋势——新传播环境下影像的多元性》浙江摄影网博客。)


评论:
1陈小波的观点是沈坷的报道和娌娌的记录,但应该可靠。因为陈小波已将将娌文收录在“中国摄影在线,陈小波博客”中。
2、陈小波论的是纪实摄影,而影人讲的是摄影的全部。两人的前提有所不同。
3、陈小波强调的是影像的历史价值,而影人强调的影像的美学价值。有点鸡同鸭讲。



观点之二:中国好的摄影师不超过10个


陈小波:在中国“几十万职业摄影师中,好的摄影师不超过10个。好的批评家不超过10个,好的编辑我估计不超过5个。”
(参见“娌文”)
影人:“中国好的摄影师不超过十个吗?笔者不清楚陈小波女士的评判依据。但就她的最近出版的两本书,她自己就给出了矛盾的回答。
“这本书名为《他们为什么要摄影》(新闻卷、纪实卷)是陈小波女士2011年的新作,‘收入的44位摄影家是中国变革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他们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最重要的一段。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场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摄影充满热忱,更对国家充满热忱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个国家留下至关重要的影像,并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知晓记录和传播的责任,紧接地气,触摸人间烟火的灵魂。”(见网易:《他们为什么要摄影》简介)陈小波女士自己也在书中写到:“被访者中很多是我青年时代起的友人,他们每位都经历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历史并留下一幅或几幅令我们永怀谢意的作品。我和他们共同处在一个大的历史当中,走过的道路很像,很多价值判断一致。我二十多岁开始就和他们“混”在一起,在旁边观察过他们的做人做事。我甚至给一些人背过相机包,钉过展览的钉子,我和他们的感情就是兄弟姐妹的情感。访谈进行中,我或长时间沉默地听,或连续发问,我听到他们的大笑更看到他们的泪水,这个时候,我和他们在一起。’(见《他们为什么要摄影》)。每个访谈之后,还荟萃了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影像学、艺术史学等学科专家、学者对该摄影家的学术评价与定位。(见《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小波女士是矛盾的。她在准备出书,并采访这些摄影家时,肯定是把这44位摄影家作为’好的’归类的,否则,用不着花这么大的力气去采访他们,而且,请了那么多专家去‘评价、定位’他们。但是她的心底里只有‘10位’,因此,呈现给读者的这些摄影家,还够不上她的‘好的’标准,这一方面是对读者的极大的愚弄,而另一方面则是对被采访摄影家的不尊重。”(参见影人浙江摄影网博客)

评论:
1、陈小波讲话欠考虑,太看重自己。
2、影人采取“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说理充分。

观点之三:使用镜头的争论

陈小波:“职业摄影师不需要过度地表现影像。在这些新华社摄影师的照片中,没有一张是异性的照片,所谓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个非常坏的词。1987年,世界摄影周来中国举行,那些著名的摄影师、图片编辑,比如罗伯特、普雷基告诉中国摄影师:35mm以下镜头,70mm以上的镜头,全部锁到保险柜里,不要拿出来。但是我们现在还是有那么多摄影师在用超广角、鱼眼。”(参见“娌文”)
影人:“陈小波女士对中焦摄影镜头的认定是针对记录摄影的‘真实还原’而言的,这并没有错。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化,仅仅采用中焦镜头,哪怕仅针对记录摄影而言也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看到过这样一幅作品:以太阳作为大背景,右上角清晰地呈现了国际空间站与宇宙飞船的对接。当时,它给我的视觉冲击(尽管是“一个非常坏的词”)非常强烈。还有,我们经常看到的通过天文望远镜拍到的宇宙美图,这些影像不是中焦镜头能捕获得到的。
‘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用在摄影上,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相机,不管采用广角、中焦、长焦或微距镜头,只要能获得好的影像,大可不必将其锁到保险柜里。”

评论:
1、影人引用的“猫论”很有说服力。
2、陈小波自己不是摄影家,不清楚镜头对摄影家的分量。
3、陈小波有“拾人牙慧”之嫌。

观点之四:影赛99﹪的作品是垃圾

陈小波:“我做过很多摄影比赛的评委。国展、金像奖、金镜头。去年国展,同为评委的黑明说,我们一定要好好评奖,因为每年国展金奖、银奖都是下一年的标杆。我们非常想把好东西评出来,但是每次评奖,包括去年18万张照片参选的国展,我们都要拨开99%的垃圾。”(参见“娌文”)
影人:“这句话出自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国展评委、德艺双馨会员之口,笔者真的感到非常遗憾。尽管中摄网在转发 ‘不文’时将这一段话删除了,但只要在百度网上键入‘陈小波:这些照片不要再拍了!’15000个词条就跳了出来,其中‘原汁原味’未作删除处理的不在少数。
摄影国展是广大的摄影者的盛会,许多摄影家早早地就在作准备。省一级的摄影家协会、各地市、各单位的摄影协会,也发出通知,号召会员搞好创作,递交作品。我们也知道获奖的概率比较小,但因为是“娘家”的号召,纷纷拿出了力作,本着‘重在参与’的精神,递交了作品。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奖没获得,却得了一个‘垃圾’的名声。
幸好其他的评委并不这么看。例如朱炯:‘起初看片我担心是否能够"快又准"。自己也是摄影师,知道对于作者来说,每一张照片背后的心血。尊重作品,尊重作者,是评委的责任。得益于评选组织工作的合理,四天评比工作之后,我可以确定在所有评委的集体努力下,从18万张照片中选出了不到2万张照片,够快够准,没有错过好片子。其实,好片子很容易脱颖而出,因为它有个性,有美感,打动人。我最后推荐的作品,就是在初选的时候看到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一直追踪它。’(朱炯:国展评比感想来源:http://photo.33519.com/ 2010年08月30日)
两者同是评委,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哩?
这里,还有一个法律问题。陈小波女士侵权了。
将广大摄影家递交的参赛作品,未经作者同意,恣意公开评价,且有盈利目的(讲课费),吃官司的话,准输。同时,作为‘国展’的组织者,中摄协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评论:
1、陈小波带有侮辱性质的语言是不可原谅的。难怪影人这么激动。
2、国展其实有规定,参展作品是不能带出去的。

总评:

摄影界的批评文章不是太多。有的批评文章很情绪化,掲人隐私,无限上纲。(另文评议)但影人批评陈小波的这篇没有这个问题。最厉害的词是“遗憾”,然说理还是充分的。这可能与影人是大学教师有关。(浙江摄影网论坛,高校交流有其作品)。
其实,陈小波在浙江演讲后,学员中有许多不同意见。但可能碍于情面,没敢太大吱声。
陈小波是影像策展出身,毕竟不是摄影家,不能把她捧得太高。就像搞车展出身的,谈汽车头头是道,而真要按其谈的造,那可就玄了。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中山街611数码专卖店(新华书店旁)电话:2836258
  

到哪手机都能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